「人和建築都會消失,是吧。」
「我們卻這樣留下來了。」
「但也不再是那時候的樣子了。」
界線 境界線
作者:中山七里
出版社:時報出版
(⚠️本文略有劇情雷)
一個人要怎樣可以被證明自己曾經活在這個世界上?又怎樣算是不再存活於這個世界上呢?
讀了本書前作《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後,我非常喜歡那部作品,也開始注意中山七里這位作者。這次看見作者居然出了系列續作《界線》,實在令我期待!!
但老實說,讀了之後,我覺得這本書的續作感其實不深,即使當成獨立的作品閱讀也不會有太大的妨礙(我邊讀邊發現自己也快忘記前作的人物,只記得情節,但也對於我讀這次的作品也沒什麼阻礙)。如果對於前作人物有些印象,在本作有機會看見前作幾位人物的其他表現,甚至前作的犯人。
在前作討論的是經費有限下的社會福祉問題,本次討論的,則是經歷東日本大地震後的東北地區的情形。主角警部笘篠誠一郎在311災害失去了妻兒的消息,就這樣度過了七年,在某一天接到了行蹤不明的妻子遺體被發現的消息,困惑這七年來妻子過著什麼樣生活的笘篠卻驚訝地發現,遺體另有其人,然而,遺體遺留的身份證明除了照片之外,上面卻是妻子的姓名與資料。
真正的妻子發生了什麼事情?而這個身份又發生了什麼事情?以此為開端,讓笘篠與其夥伴開始搜查那些在東日本大地震後,行蹤不明的身份究竟帶來什麼影響。
「要被視為一個有名有姓的人,光是身體存在是不夠的。紀錄和記憶缺一不可。
要有證明他存在的官方紀錄,也就是根據戶籍發行的各類證明。
還有其他人看過他、和他說過話的記憶。沒有這兩項,就算人就活生生站在這裡,他也不存在。」
作為社會派推理,在本作的謎底相對來說很單純,要討論的議題卻多且深刻。除了從官方紀錄探討一個人如何被視為活著與死亡之外,也在書裡有很多不同面向的討論,除了犯罪者與其家屬在社會上難以得到機會立足的問題,也描寫很多關於311海嘯的無情與傷害。
如同《荒地之花》一書描寫的性產業在災害地的需求與工作機會、曾經耳聞失去房子的受災戶僅能得到200萬日元的賠償的情形、為了東京奧運而導致復原資源被分散的現實問題,又或者很諷刺地在發生災害的當時,最堅固又有足夠食物的地方反而是監獄等現實。
對於那一天經歷這場災害的人們,世界瞬間分為免於受災與失去許多的分界,也在這本書每個人的互動之間呈現著微妙的精神變化,有著安心與嫉妒、心虛亦或者是不合理的罪惡感。在閱讀的過程中,時常讓我回想到震災後曾經去仙台訪查的經驗。看到曾經是住宅區的地方全部夷為平地,因為海水的鹽害未能復原;即將畢業的學生看見學校與同學無情被海水席捲⋯⋯光是災後多年所見便如此觸目驚心,也在這本書的描述裡,又更深刻地感受到那些過程的痛苦與可怕。
「你沒有直接看到人像垃圾一樣被沖走吧。那一瞬間,我的價值觀變了。死掉的人,不過就是垃圾。」
本作跟前作雷同,在其中一個篇章中,有著不同於偵查方的視角描寫,也是讓人很觸碰心理感受的一段故事。也在這裡揭露了書名稱為「境界線」(界線)的意義,曾經對於犯罪有著兩極想法的兩個人,為什麼後來會逆轉?同樣經歷了那場災害,什麼樣的因素會讓人產生不同的變化?看過前面這些角色年輕時期的故事後,再看到最後的結局著實也有點難過。
「儘管眼見的是同樣的失去與死亡,自己害怕了,他卻是不在乎了。這樣的差異到底是什麼造成的?分隔兩人的界線到底在哪裡?」
令人痛心的是,災害也是如此無情,讓一些傷害的話語,很可能成為一輩子無法彌補的遺憾。
那些再也等不到家人回來的人,未曾能夠得到一個答案,必須要為了不要再繼續有危害家人的可能,做出選擇,痛哭,接受,實在是很苦澀的收尾。
整體而言,這本書在社會推理上也是很精彩的一本書,對於東日本大地震如何影響人們生活這點比較沒有感觸的讀者來說,個人覺得感觸可能不會像《有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那麼有感。但有類似經歷的人,在閱讀本書的時候可能會有非常深刻的感受。
另外,個人也很喜歡封面的畫面意象,有著海浪與分界線的感覺。
「追逐者與被追逐者,倚賴希望的人和失去希望的人都看著同樣顏色的海。」
經歷過這場災害的人,與沒有經歷過這場災害的人,即使看著相同顏色的海,看見的顏色也就此不同了。
*當年參訪的照片(皆攝於2014東北地區)
(被夷為平地的住宅區,收到鹽害影響)
(集合住宅的樣貌)
(被海嘯破壞的學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