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個世代的理想家庭範本與親子關係早已在現代社會無法立足,
社會大眾對家庭的期待反而更為高漲。」
80/50兩代相纏的家庭困境 8050問題の深層
作者: 川北稔
出版社:遠流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09/29
閱畢日期:2021/10/31
讀墨推書AP連結:http://moo.im/a/1qxBUX
來自日本社會現象的「繭居」一詞,已越來越不再是一個令人陌生的詞彙。然而,本書標題所指的「8050問題」的困境,則是本次閱讀這本書之後我才了解的社會議題。
80與50,分別代表高齡80歲,開始進入失智、健康等方面的危機的老年父母,與家中已經50歲,可能因著進入繭居狀態而長年與社會隔絕的中年子女之間難分難捨的共生困境。本書透過社會學的角度探討日本的拒學、成年人的繭居與孤立等問題,針對趨於高齡化社會的日本所遇到的8050、7040問題提出循序漸進的介紹與討論。
之所以會將8050代兩者結合成一個主題,是因為高齡化社會下,長照服務也日漸重要,而現有的長照服務機構,在處理高齡者長照議題的過程中漸漸在進入家庭時,發現其他社福單位難以窺見的子女繭居問題。面對社會氛圍與家庭價值的影響,許多遇到8050困難的家庭會先採取以家庭為單位的支撐,值到達到極限為止,才開始為人所知。
*父母到底要當到幾歲?成年兒童何時獨立?
隨著時代的變遷,目前的社會比起過去重視社區共存的發展,更多的是將發展的核心放置於小家庭中。而現為青壯年的人們或許能更深刻地體會,在現代社會中生存已不在適用於父母輩的發展方式。比起過去讀好書能找到工作,持續工作就能好好賺錢成家的公式,現代社會面臨許多子女的收入難以與其家長比擬的困境。另一方面,醫療的進步也使一個人進入父母與子女角色的時間拉長,許多子女可能成年已久,在父母還健在的情形下變成了成年兒童,導致難以掌握獨立的時機,而父母也難以放下育兒的責任,轉化自己的角色。
目前在日本的社會價值觀對於人生的足跡仍停留在「生於家庭——進入學校——畢業後進入就業市場並成家立業」的僵化模式(或許亞洲多數國家也類似),導致一旦因任何原因有人因而從中偏離軌道(失學、失業、沒有成家能力卻也缺乏人際資源等),得不到再出發機會的人們就也喪失了重新出發的可能性。再加上羞愧於家醜不願外揚的情形,許多小家庭陷入極限家族的狀態,用盡了家族資源後,仍然無法處理的困難導致家庭處於崩潰邊緣並倒下。
*繭居是一種狀態,而任何人都可能經歷過這種狀態
在本書的前段,作者曾使用數據表示日本目前處於繭居狀態的狹廣義人口大約可能有60萬人(2019年數據),然而,細看書中的表格,可以看到選擇以「平時都待在家裡,只會為了興趣出門」自述的人,也在這個調查中被歸類於繭居狀態的人口。當時看到這個調查時,作為讀者,一度讓我覺得這調查感覺也有些詭異。
但後續作者則闡述,繭居本身並不是一種疾病,必須要考慮生物學、心理、社會等多重原因來理解這樣的一個狀態。書中的許多案例提及,繭居的原因有可能與心理受創、遇到不好的經驗、人生遭遇變故等各式各樣的原因而影響,遇到困難的家人可能會非常錯愕與無助,但其實身為繭居狀態當事人的孩子內心其實也會處於極度焦慮的狀態。任何人都可能會經歷這種狀態,並且維持不同的時間。
*不應該是「死了算了」或「活著給人添麻煩」的極端二選一
「勉強孩子自立自強卻無人可依靠,最後遇上問題只會落得孤立無援。家庭不仰賴其他社會網絡,單憑自己的資源生活也可說是一種孤立無援。」
這本書的可貴之處,除了在詳述對於8050問題的理解與現況闡述之外,也從許多的案例討論家庭遇到這樣的困境時,可以如何尋求求助。在日本,「不給人添麻煩」是個深植於心的價值觀。過去在閱讀另一本提及社會福利的小說《 #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 (中山七里著)一書中,該書的作者也曾經向有困難的民眾喊話,不要將申請福利資源視為是麻煩別人的過程。實際上為了「不要麻煩別人」而承受無助感的家庭非常多,甚至在本書前面的章節曾提及有個案例擔心家中繭居的子女會犯案,因此先行殺害自己子女的高齡者。本書作者也提醒讀者,除了進一步去發現並接受社會福利資源的協助之外,也應該將社會福利資源的運用視為複選題,讓不同的協助可以相輔相成。
目前8050問題仍然是一個正待了解且尚在應對的社會議題,作者也描述了現有的支持體制之極限,包含不同政府部門之間的合作與分裂造成系統性的斷裂(如年齡超過幾歲則管轄的單位會更動,卻無法銜接資料等),由於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樣貌,這些陷困的家庭需要相當細膩的支援系統,有彈性地去了解家庭成員間不同的需要。除此之外,作者也提醒處於繭居狀態的人,或許也正在期待滿足自己身為一名成年人的需求被理解。這樣的家庭困境勢必會在高齡化社會中成為重要的社會議題,且日本之外的國家也可能會面臨同樣的危機。台灣的少子化議題與成家的困難,可能也讓我們逐漸成為高風險的對象之一。
本書很細膩的使用日方的官方數據,並以精神醫學會考量的架構來探討繭居的情形,加上遠流出版的版本,另外找了台灣的精神科醫師審定,在註解的部分很用心的描述日方與台灣的異同之處(例如針對政府組織的架構差異、法規上強制就醫、福利身份等流程的異同),讓我對於這本書的細膩程度感到十分驚艷。無論是一般讀者、已經處於這類困境的人、針對這個議題想要瞭解更多的學者、又或社福/精神醫療相關領域的決策者,這本書都帶來許多觀點與見解,是一本讓我今年讀後收穫良多的好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