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4

閱讀心得 | 心理諮商師:拉開診療室的布簾,窺見心的療癒面貌 セラピスト

    



「不管是榮格或佛洛伊德,他們都徹底探究自己的心,形成了一套理論,不過這跟牛頓的運動定律可不一樣。牛頓的運動定律可以適用於任何物體,可是榮格所發想的並不是通用法則,是無法通用的東西。
話雖如此,但這是不是毫無用處呢?不是的,當你開始思考自己的心,榮格的理論就會有對你非常有用的時候。然而那是指對你而言。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如此。」



心理諮商師:拉開診療室的布簾,窺見心的療癒面貌

セラピスト

作者:最相葉月

出版社:究竟出版社


本書是日本作家最相葉月在2014年出版的書籍,透過7年的時間採訪,加上他個人的經歷,描繪了他對於日本心理師的認識和理解。本書對於日本心理學、諮商以及箱庭療法的發展書寫得鉅細靡遺,很值得參考(註:雖然書名叫做心理諮商師,但在台灣正式的稱呼則是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

以下列點紀錄一些閱讀小感:

1.從書裡面可以看到河合隼雄對於日本心理諮商的強烈影響,也很意外看到原來Carl Rogers曾經訪日並且直接地影響了日本的心理諮商。


2. 沒想到本書提到日本也在經歷很多人對心理學有興趣的情況,可以看到日本在心理師的資格上面也曾經有許多亂象(例如許多未取得執照資格的人進行心理諮商),並描寫了在日本研究所學習、成為心理師制度的一些細節。像是早期心理師制度未明時,日本的心理師也很缺乏督導的意識、又或者在日本的心理諮商費用約5000日幣至10000日幣(現在可能又不太一樣)、督導的費用也大概是單次10000日幣等。


3.「日本人在「物」和「心」的區別上很曖昧,很少單純討論心靈,所以才會把自己寄託在箱庭或繪畫當中,創造出專屬自己的故事。」

這或許也呈現出為什麼在日本箱庭療法很融入並在地化地發展出更多細節。


4.書中提到日本人的心理症狀在趨勢上的演變讓我覺得很有趣,從以前恐懼社交繭居;邊緣性人格疾患解離性疾患發展障礙/茫然到不知道自己發生甚麼事情就感到很痛苦的人。

書中也提到社群網站帶來的影響,感覺這樣的演變和社會性的演變也很有關係,也影響到了現代人適合使用的諮商方式與運用表達性治療會出現的困境 

「邊緣型人格違常可能是最後一群試圖想緊抓住什麼的人。其實我認爲,發展障礙可能也快過時了。這當中一定有生物學的背景,整體趨勢並不會改變。」

「現在是個一切都表面化的世界。比方在推特上寫了什麼,大家馬上就都知道了,而且還會用轉推的方式引用其他人的話,不斷擴散;至於哪些才是自己真正的話,區別越來越不明願。這是一個沒有祕密、沒有內外區別的世界,要保有自我變得相當困難。心理療法的前提是一個有主體性、能面對自我內在的人。所以如果無法區分內外,就算來諮商,也很難檢視自己。」

「但另一方面,近年來日本人的心靈出現變化,不了解自己在想什麼,也不知道自己感受到什麼。只覺得痛苦、難過、一心求死。一位諮商師說,患者的煩惱和掙扎導致深入內在的諮商越來越難進行。也有一位精神科醫師表示,過去那種以「有明確自我爲前提」的心理療法系統,逐漸面臨瓶頸」


5.書中提到的教育困境也是台灣現在在經歷的情況

「根據文部科學省的調查,二〇〇八年度因憂鬱症等精神疾病而留職停薪的老師首度超過五千人。一位在國中任教十多年的現任校園諮商師說,擔任教師們的後援也是校園諮商師的重要業務,對象從容易遭到孤立的校長,到爲了因應怪獸家長而疲於奔命的年輕老師。尤其是最近家長狀告學校的極端案例越來越多,有些學校的校園諮商師甚至需要具備危機處理等應愛能力。學校或老師的壓力升高,代表校園諮商師的工作更形嚴峻。」


6.我很喜歡本書在箱庭(沙遊)跟表達性藝術治療上的描繪,可以感受到更多這些療法的本質以及使用他們的心理人員的所思所想

「『煩惱越深的人,就有越多非表現不可的東西,而這些東西會自然而然出現,當然會充滿震撼力。〈……)或許應該說,連他們本人也搞不清楚的某些東西,就這樣自然現身在箱庭裡。這並不是想『表現』就能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說,這些箱庭都不是刻意製作出來的。」


7.看到河合俊雄說選心理師這條路的理由:「只能說是業障太深吧…」,也太好笑XD


8.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也能感受到資歷深的心理師也會有不順利的時候,但他們內心的核心想法我很喜歡:

「不管是榮格或佛洛伊德,他們都徹底探究自己的心,形成了一套理論,不過這跟牛頓的運動定律可不一樣。牛頓的運動定律可以適用於任何物體,可是榮格所發想的並不是通用法則,是無法通用的東西。話雖如此,但這是不是毫無用處呢?不是的,當你開始思考自己的心,榮格的理論就會有對你非常有用的時候。然而那是指對你而言。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如此。」

「我認爲去討論榮格的理論是不是適用於你、佛洛伊德理論是不是適用於你,是錯誤的方向。不過有很多心理學家都會這麼做。所以大家才會覺得困擾。」

「河合先生認為製作手冊、過度強調象徵解釋,就等於將每顆不同的心套進框架中,那就是本末倒置了。可是,儘管如此,因爲它「會有對你非常有用的時候」,所以「它還是會留下來,因爲有人需要。」」


9.一些十分重要的提醒

「不管再好的治療,都會在某方面削弱患者。只要是不平等的人際關係,無論如何都會如此。

為了把這種不平等性抑制在最小限度,患者不應該幻想醫師是萬能的,同時也要敢於說『不』」

「要徹底治癒,幾乎一定要嘗過悲傷的滋味才行。」

「醫生會看我的病,但是我希望你看我這個人。」


10.整理這本書的閱讀筆記時很意外發現也是寫蠻多的。

書的最後,作者也收錄了自己作為個案的體驗,以及在寫這本書的歷程中意識到自己的需要和求助的歷程,覺得這段分享很可貴,是一本適合給對日本心理師發展史、箱庭療法或河合隼雄感到有興趣的讀者閱讀的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