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7

閱讀心得 | 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 Educated



「決定你是誰的最大因素就在你的心理」


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 Educated

作者: Tara Westover

出版社:愛米粒出版

出版日期:2019/05/01

閱畢日期:2019/06/27


最開始注意到這本書是因為題材很特別,除了作者特殊的成長經歷之外,也因此聽聞「比爾蓋茲假期書單」這個詞,很好奇這個在美國各榜充滿話題性的書會是甚麼樣的內容。


其實比起中文的書名,我更喜歡書的原名-Educated,尤其看完整本書之後,更覺得這個名字真是簡潔有力。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從一些書評的心得裡面大概推敲了一下,這本書會描寫作者那特別的經歷,會描寫到他如何因為教育而啟發,會描寫到他因為接觸了教育之後再面對他的人生後,和有著極端信念的家人如何破裂。但最令我在意的是,這一切是如何發生?作者如何看待這段經歷?


實際閱讀了這本書之後,我覺得有些片段和我的想像不太一樣,例如我曾經想像在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一旦出現了和家人如此詫異的念頭後,勢必會有很大的撕裂。然而,在17年間沒有進入教育系統的作者,當初在決定要進入大學念書時,有著極端想法的家人們或多或少還是曾經給他一些支持。或許也是因為這些曾經有的愛與關懷(即使是很扭曲的),也使得作者在選擇離家之後有很多的反動和掙扎。


在閱讀前面幾章節作者孩童時期至青春期的人生時,我曾經覺得有些描寫很混亂,尤其是作者那疑似有bi-polar的父親、充滿暴力傾向的哥哥在一些時刻可能也是非常溫暖、對作者加以關懷,但下一秒就會出現家人暴走或施以暴力的情形。作者原生家庭的信仰,讓其家人不接受醫學的治療,裡面一些關於身體受傷或重大疾患的描寫也不免讓我驚心。


到了作者進入大學開始接觸課堂上的歷史、女性主義等各科學門的知識後,他開始對很多家人曾經闡述的故事或認知出現了衝擊。然而這些衝擊不僅帶來他人生很多的拉扯,也在最後變成扯斷他與原生父母的重大張力。每當作者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和聲音,他就必須要花費非常多的力氣去駁斥從小開始在原生家庭裡面內化的種種思想和經驗。


「你所愛的人竟然從你手中得到那麼大的力量,大到可以支配你」


身為旁觀者或許會認為這不是那麼需要掙扎的事情,然而在閱讀的過程,我都可以身歷其境感受到那種不想被控制卻又牢牢被抓緊的矛盾感、罪惡感、痛苦、掙扎。


對於作者而言,認知到自己的不同以及跟原生家庭價值觀的抗爭,影響到很多的行動。在最初,他很難依賴其他的人、甚至在生活陷困時,也無法接受申請獎學金的補助。他無法認為自己應該得到好的機會、身處於好的地方。第一次拿到超乎想像的獎學金時,作者說了這樣的一段話:「之後才體驗到金錢最大的好處,也就是思考金錢以外的事情」也從此處讓他體驗到不為金錢煩惱的當下,他才再度產生對於所在之地的注意力。


作者對於歷史這門科目的想法讓我覺得很有趣(因為以前我對於歷史科目實在沒有太多興趣和熱情)


「開始理解到一個人對歷史的認知有限,只能根據他人的說法得到有限的知識。」


透過歷史,作者理解到每個人其實都可能有錯誤,而也不會有絕對的真理。或許也是因此開始調整了不少他看待世界的方式。


裡面有幾個片段讓我非常喜歡,其中一些是作者學校中的老師和朋友慢慢改變他的行動和話語。其中有幾段我很喜歡的話:.

1.

「先找到你的能力所在,再來決定你是怎麼樣的人」


2.

「你並不是因為光線角度對財發光的破銅爛鐵,無論你將來有何成就,無論你成為甚麼人才,那是因為你本來就是這塊料,你一直都有這種潛能,這種能力不是劍橋所賦予,是你,你本人就是黃金,回到你山邊的故鄉,都不會改變你的本質。別人看你的眼光也許不一樣,甚至你看自己的角度都不一樣。在某些光線下,就連黃金看起來也不起眼。然而那只是假象,黃金就是黃金。」


3.

「決定你是誰的最大因素就在你的心理」

「史坦柏教授說這就像《賣花女》,想想那個故事吧,她本來只是穿著華麗服飾的鄉巴佬,最後對自己產生信心。所以,她後來穿甚麼衣服都不重要了。」


即使寫了那麼長,我還是覺得書裡面有許多的感動難以描述完,包含接觸心理學後讓作者驚訝於自己家庭帶來的影響,包含了解女性主義之後回頭反思其家庭於摩門教派哲理間的教義,和家人之間著實的掙扎與困境,都讓人覺得有很多的感觸。


雖然最後看到作者與原生家庭的斷裂過程十分怵目驚心也令人心痛,但從這本書作者對於自身的反思、從各個面向理解家庭對她的影響,並了解自己真正的期待,面對這樣的家人做出選擇,真的是很難以跨越卻又很十分炫目的歷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